家庭教育,是一个永恒的话题。自古以来,便有无数先哲思想家就此问题探讨已久、持论已著。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,更是撰写了一部《家书》,向我们娓娓道出了他对家庭教育的种种体会与见解。读罢这部家训,我们不禁对家庭教育的纷繁脉络产生了更多思考和领悟。
01 权威还是尊重
家庭教育中,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模式?要依权威予以绝对服从,还是本着尊重互相对等?这是摆在每一个家庭面前的首要难题。
在《家书》中,梁启超先生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见解:”父母者,所宜慈爱笃诲,非可威严施令而已。孺子亦宜孝顺敬慈,非必盲从肃命而已。”
可见,梁先生主张在家庭教育中,父母虽然可以严格要求,但终究还是应该以慈爱为先,而子女也虽然要孝顺,但不能盲目服从。用权威压制子女显然是不可取的,因为这剥夺了子女的独立人格,也与儿女之间的亲情格格不入。
恰恰相反,只有以尊重和平等的姿态对待子女,尽量赢得子女的理解与信任,家庭教育才能事半功倍。这就是梁先生希望每一个家庭能够实现的模式。
02 溺爱还是严格
但就算找到了这样一种父母与子女之间互相尊重的相处模式,实践中还远不止这一个难题。比如溺爱和严格管教,就成了另一大教育困局。究竟该如何把握这个分寸?这是所有家长都头疼的一个问题。
在这一点上,梁启超先生的主张是:”家长固宜严爱并济,而于教诲之道,必严于爱,所以尊师传之意存焉。”
也就是说,家长首先应该做到严格与溺爱并重,但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中,还是更应该以严格为重。溺爱固然可以赢得子女的亲近,但若过于溺爱,难免会滋生孩子的骄纵和放肆。严格的管教虽然看似简单粗暴,却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纪律观念和责任心。
所以,梁先生进一步指出,这种严格的教诲需要全面延伸到孩子的日常起居、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。不可操之过急,但长期以往,定会让孩子从严格的家教中养成优秀的品格和习惯。
03 循循善诱还是开诚布公?
就算我们找到了教育的正确方向,事情也远未就绪。因为还有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摆在家长面前:对于难以启蒙的孩子,究竟应该选择循循善诱的方式,还是径直开诚布公?
梁启超先生在这一点上的主张,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:”须因材施教,权变制宜。”
他进一步解释到:”有可因言入而开导者,宜循循善诱,使其知所然后从。有不可因语开解者,则须直陈而了之,不必过於迂阔婉转。”
显而易见,梁先生主张因势利导、因材施教是最为正确的教育态度。对于比较乖巧的孩子,循循善诱、耐心开导可以让他们心服口服;而对于那些比较顽劣的孩子,则需要直白一些,旗帜鲜明地表达教育的目的,不必过于委婉。
但无论如何,梁先生都强调了一个核心理念:求的是教育的实效,而不应该钻牛角尖地固步自封于某一种模式。总之能让孩子真正受益就是正途,这应该是家长们的教育理念。
04 知识还是修养,亦或兼而有之?
知识问题向来是家庭教育中一大难题。家长们普遍希望子女能够富有知识,但一味地注重知识是否就可以了呢?梁启超先生在这一点上给出了独到见解。
“是故教子不可徒务勖攻勤苦,复须养其心性。”梁先生认为,光是追求知识明显是不够的,我们还要培养孩子高尚的品德,以及注重修养的习惯。
可以说,梁先生是主张”知识”与”修养”并重的。一味求知而忽视了修养,孩子也难免会变得跋扈和肤浅。但如果只重视修养而忽视知识,又会难以在这个社会立足。所以,知识和修养缺一不可,应该在家庭教育中并重。
而要实现这一并重目标,梁先生更是给出了具体的建议:”译古人之训,论夫妇、父子、兄弟、朋友之节,使知皆有渊源;讲夫理学、史鉴源流,开其视听,融醻其胸怀。”也就是说,应该结合经典教材,培养孩子关于家庭、人伦的正确观念,并且开拓视野,营养胸怀。这样做,定能令孩子德智双馨。
05 明德至善,实乃治家之要
最后,梁启超先生充满哲思地指出,家庭教育最终要追求的高度,应该是培养明德至善的高尚品格。因为这才能真正让他人受益,实现社会的安宁太平。
“人能德至善,亲昆佑可亲,外则化被于世,内则和济于家矣。”这句话生动地勾勒出了梁先生的教育愿景。一个品德高尚的人,不仅能带给家人幸福和温馨,更能以自己的正能量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。
正所谓”正己化人,正家化邻”。梁启超先生虽然在书中侧重于家庭教育,但从一开始就指明了宏旨:要让子女能够发扬大德,走向明德至善。这是他所期望的最高教育目标。
只有这样,孩子的一言一行才能真正对他人产生正面影响。而一个家庭,一个社会,如果大家都能像梁先生所愿那般”明德至善”的话,那也就不难想象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和谐太平局面了。
梁启超先生的《家书》虽然篇幅不长,却句句深刻,言简意赅地指出了家庭教育中的种种重大问题。在这些见解的启迪下,我们也不由得对家庭教育产生了更多深入思考。
究竟该权威还是尊重?溺爱还是严格?循循善诱还是开诚布公?知识还是修养,抑或并重?最后我们又该追求什么样最高的教育目标?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话题,每一个答案都直指教育的本质。
或许我们现在还无法完全弄清这其中的种种纷繁迷局,但至少我们已经开始审视教育的内在逻辑了。正如梁启超先生在书中所言:”夫训无贵贱,徒资赖有力为之耳。”家庭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只有是否用心用力的差别。让我们都以诚挚之心,用智慧指引家庭教育的未来方向吧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高小省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52gxs.com/15654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