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奶奶家”和”姥姥家”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,都是快乐童年的重要印记。那么,在孩子们的心目中,到底是奶奶更亲一些,还是姥姥更亲一些呢?很多家长可能会根据自身的感受下意识地做出判断。然而,一项最新的科学研究却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。
这项研究由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心理学家们完成,结果于近期发表在权威期刊《个人与社会心理评论》上。研究人员通过跟踪调查和大数据分析,首次对孩子们与祖父母之间的亲疏关系做出了准确排序。
当被问及”比较亲近哪位祖父母时”,65%的受访孩子们没有任何犹豫就回答”姥姥”。而排在第二位的是”爷爷”,占25%。奶奶的支持率仅为10%,远远落后于其他。
这一结果令很多人大跌眼镜。按照传统观念,奶奶作为母亲一方的亲人,分居同住时间更长,理应受到孩子们更多的疼爱。可是实际情况却刷新了人们对祖孙亲疏关系的既有认知。
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发现,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源自以下几个方面:
1.年龄时间因素
临床儿童心理研究发现,孩子们对祖父母的亲疏体验主要集中在3-10岁的”印象期”。在这个时间段内,他们会受到祖父母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的潜移默化。
通常来讲,爷爷奶奶比姥爷姥姥大一辈,身体机能下降得更快,相处时间也会相对较短。而姥姥由于年龄偏小,精力更足、性情开朗、与孩子相处时间更长,很自然就会给孩子留下更深刻印象,成为他们”至亲”的对象。
2.性格互补因素
研究发现,姥姥在教养上普遍表现出更为温和友善的一面,处处纵容宠溺孙儿孙女的小毛病。而爷爷奶奶则更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,会用相对严格的方式规范孩子们的生活。
这种互补效应造成了大部分孩子更喜爱姥姥温柔体贴的一面。相比之下,他们会对爷爷奶奶严厉的管教方式心存芥蒂,造成疏离感。而且,姥姥习惯溺爱孙子,孩子乖顺的机会就更多,自然容易在她们身上获得快乐体验。
3.角色定位差异
作为直系后代,姥姥和孙子孙女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血缘亲和力,相比之下,奶奶的角色地位自然就逊色了一些。再加上爷爷奶奶往往居住地与孙子们较远,双方接触频率较低,难免疏离。
可以说,无论从时间段、性格互补还是角色定位来看,姥姥们都占据了一定优势。她们与孙儿们相处的时间最长,又纵容习惯最多,再加上最亲的血缘关系,孩子们自然而然就会把她们放在心上。
研究人员进一步指出,孩子对祖孙亲疏关系的判断不仅受传统习俗影响,还会受到时代环境的制约。在新时代背景下,”核心家庭”模式使得孩子从小就与爷爷奶奶生活在远离状态,姥姥成为陪伴时间最长的亲人就顺理成章了。
另一方面,由于现代社会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,越来越多姥姥开始主动参与孙子女的生活,与家庭的责任心理愈发增强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她们与孙子女的亲密关系。
当然,任何规律都是相对而言的。在个别家庭,很可能由于祖父母的特定原因造成与孙儿们反差亲疏。不过,总体上看,姥姥依旧是孩子们”最亲”的那一位祖父母。
这项研究无疑为我们揭开了祖孙关系的神秘面纱,让我们重新审视孩子们内心对于亲情的认知。作为新时代的家长,只有正确认知了孩子们的想法,我们才能更好地缓解代沟矛盾,让孙儿们在阖家欢乐和睦的环境里茁壮成长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高小省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52gxs.com/15679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