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渣儿子成绩次次垫底,知道真相后妈妈痛哭……等一等孩子,到底有多难?

“这次期末考试,我家小明又拿了年级最后一名……”

每到一次考试成绩公布的时候,陈阿姨的眼圈就会开始泛红。俗话说”儿行千里母担忧”,作为一名母亲,看到自己儿子这般一次次垫底的成绩,她的内心自然是无比揪心的。

在亲朋好友们的劝说下,陈阿姨带着儿子前去做了一次专业的医学检查。最终检查结果让她目瞪口呆——原来儿子患有”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”!

一时间,陈阿姨痛哭流涕。久久没能走出阴霾。原来一直以来,自己和儿子所经历的种种辛酸,全都源自一个被忽视的障碍啊!

作为家长,等一等孩子真的是一件如此艰难的事吗?让我们通过陈阿姨一家人的故事,重新审视”等一等孩子”到底意味着什么。

孩子病情被误解

对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,陈阿姨其实并不陌生。只是她一直以为这是一种”行为缺陷”,完全可以通过惩罚和管教来纠正。

期初,每当孩子在课堂上东张西望、无法集中注意力时,她和老师就会一起严厉地批评甚至体罚他。可是不论惩罚力度多大,效果都是一往无前。

又比如写作业时,小明往往在短短几分钟内就会忘记老师交代的要求。无奈之下,他的父母也只能耐心地一遍遍重复讲解。可是很快孩子就会再次忘记,于是惩罚和唠叨的戏码不断上演。

更令人费解的是,小明平时在家乱七八糟也就罢了,偏偏在学校也处处惹是生非,成绩一落千丈,成为全年级的”学渣”。而他的父母自己也是勤奋好学的,完全想不明白孩子为何会如此散漫学渣。

所以,长期以来小明的病症一直被误解为行为缺陷。但直到发现真相的那一天,陈阿姨才意识到,孩子的种种行为都是一种无法自控的障碍在作祟。

几经周折换位思考

通过专业人士的指导,陈阿姨渐渐开始换位思考,理解儿子内心真实的困扰与无助。

小明无法集中注意力、容易分心走神,并非存心想要违背父母的管教,而是大脑的奇特构造造成的无奈。正如聪明的孩子不该被认为是小机灵鬼,多动症的孩子也不应被视为调皮捣蛋。

而他写作业总是忘记要求,也不是记忆力差或存心对付父母的权威,而是一种生理上的先天缺陷。同样,他在学校里处处惹是生非,不是对老师理儿疏忽,而是一种难以控制的冲动行为在作祟。

一旦换位思考,陈阿姨就开始意识到,儿子的这些行为都不是有意为之,而是大脑功能失常所致。小小年纪就背负着如此重大的负担,儿子才是最无助和痛苦的一个啊!

真相令她痛心疾首,作为母亲的自己,竟然一直都误解了孩子内心的挣扎!

重拾母子亲情纽带

经过这次令人击节的磨难,陈阿姨和丈夫终于认清了孩子面临的困境,也重新拾起了作为父母应有的责任和使命。

他们开始倾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来疏导孩子。比如采用专门的教学方式,反复无数遍地鼓励孩子集中注意力;鼓励孩子亲身实践,培养他的动手能力;定期对孩子施加压力测试,让他学会自我约束和控制。

最关键的是,他们开始真诚地与孩子沟通。哪怕是最细微的进步,都会诚恳地表扬和肯定孩子。一旦孩子失控、孩子也会予以更多的关爱和宽容。

慢慢地,母子二人重新建立起了信任和亲密的关系。小明不再是个备受冷落的”学渣”,而是个受到宽慰和关爱的天之骄子。而陈阿姨也终于释怀了,开始用包容宽容的心态面对儿子的成长历程。

一个睿智的母亲就应该如此,等一等孩子的同时,给予足够的爱心和理解。不应苛刻地要求孩子,而是要与孩子携手同行,用宽广的视野和胸怀接纳孩子的不足。

现在的陈阿姨已彻底重拾当年的从容和乐观。她深知只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耐心等待,总有一天他会展现出属于自己的光芒的。

等一等孩子的诀窍

通过陈阿姨一家的亲身经历,我们可以窥见到等一等孩子的艰辛和诀窍。

等一等孩子,最本质的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心。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成长进程,我们不应对所有孩子套用一种定型,而要认清每个孩子的独特性。

等一等孩子,需要我们时刻保持开放和谦逊的心态。只有虚心学习和倾听专业意见,才能真正认识到孩子的特点和需求。主观臆断只会让孩子更加无助。

等一等孩子,更需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。用孩子的视角审视世界,试着感同身受他们内心的困扰,这才是通向亲子和谐的不二法门。对孩子的冷漠和否定,只会让他们更加迷惘和鄙夷。

最重要的是,等一等孩子需要我们不失时机地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怀。孩子的成长之路并非坦途,当他们困难重重时,恰恰最需要父母的呵护和鼓舞。一路相伴,才是等一等孩子的最高境界。

亲爱的父母朋友们,人世间最宝贵的缘分就是父子母女之情。等一等孩子并非易事,但只要怀着善意和包容之心,定能与孩子携手越过重重阻碍,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与蜕变。愿我们所有的父母们都能拥有陈阿姨般的慈爱与坚韧,等一等孩子,岁月静好。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高小省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52gxs.com/157026.html

(0)
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